本报记者 李晓航 马永康
2022年11月,丰县顺河镇齐庙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里,来了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外乡女干部”。
“我就把自己当成齐庙村的了,大家也别嫌弃我。” 一句话,像把钥匙,打开了村民心里的锁。从那之后,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张敏敏便全身心投入到齐庙村的发展建设工作中。
从那之后,这个外乡的“新村民”便开始记录她的驻村日记。清晨的薄雾中,她蹲在田间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正午的骄阳下,她帮着村民搬运粮食;傍晚的炊烟里,她坐在门槛上倾听家长里短。“我不是本村人,我的‘靠山’就是本村的广大村民。”张敏敏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
第一次“碰壁”是在新小区。为了使大家能够将农机具统一摆放至指定位置,她挨家挨户讲道理,却被一句“祖祖辈辈都这么放”顶回来。那天夜里,要强的她回家偷偷抹了眼泪。“理要讲通、更要讲明白。”张敏敏没有被困难打倒,第二天,她又带着真心出现在村民家中,用“乱堆放易生鼠患”“整齐摆放方便取用”等实在话,一点点化解着村民的疑虑。
慢慢的,村民的态度有了转变,从最初的抵触到后来的理解,再到主动配合。现如今,谁家再有忘记规整的农机具,邻居们都会互相提醒着摆放整齐。
以“齐”思谋发展,用文化聚人心
在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方面,张敏敏用一个个“巧点子”,让齐庙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
春风拂面的三月,齐庙村办了一场“岗位大集”。
村里提前联系到镇里的几家企业,询问招聘信息,为村里的妇女们争取到了多个就业岗位,活动当天便有3 位村民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以前总觉得在家只能带孩子、干农活,没想到还能找到家门口的工作!”找到工作的王大姐笑得合不拢嘴。
除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张敏敏还搭建了“家门口的工作台”。她牵头与山东一个工艺品厂签订合作订单,引导辖区妇女编织手工艺品,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留守妇女实现再就业,“一天能挣几十块,接送孩子、照顾老人都不耽误,家里的日常开销够了!”村里,几位正在编织手工艺品的妇女笑着说道,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村里请老师手把手教,一分钱都不用花,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五月玫瑰盛开时,齐庙村上演了最动人的浪漫。
村文化广场上,红玫瑰花墙娇艳绽放,模范夫妻们穿着整洁的衣服,在村民的掌声中接过荣誉证书——这些夫妻有的携手走过几十年风雨,有的共同照顾患病亲人,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最动人的莫过于“大声表达爱”环节:孩子们手捧亲手写的信件,稚嫩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遍全场,“妈妈,您每天做饭洗衣服辛苦了”“爸爸,我再也不惹您生气了”……简单的话语里满是真心,不少家长红了眼眶,悄悄擦去眼泪。这一个个精心准备的活动就是最生动的实践,张敏敏说:“让每个家庭都充满爱,村里的日子才能更和睦、更有奔头。”在这些特殊日子里举办令人难忘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乡村的风气。
以严责守底线,用实干展担当
“师傅,您看这一块颜色不均匀,麻烦再补喷一遍,咱得让公路既好看又耐用!”“婶子,这段路正在施工,您绕旁边的路走。”采访当天,恰逢齐庙村修整旅游公路,记者在施工现场见到了忙碌的张敏敏。叮嘱工人注意工程质量、引导村民绕行,她俨然一个“专业监工”。现场施工负责人忍不住称赞:“张书记比我们还较真,有她盯着,工程质量和进度都不用愁!”
“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工作上一点都不能马虎。” 这是张敏敏常说的话,也是她的工作准则。她总把“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挂在嘴边,对待工作从不含糊。村级财务公示,她一笔笔核对账目,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有人不理解,觉得她“太较真”,她却坦然道:“我是村里的书记,就得对村民负责,该唱黑脸时必须站出来。”
农户最关心的就是“地里的收成”,“能种上、能收上;旱能浇、涝能排”,这简单的12个字,是村民最朴素的期盼,也曾是张敏敏最揪心的难题。2023年,一场大雨让齐庙村的排灌站“掉了链子”—— 因年久失修,抽水设备无法运转,几亩稻田被淹,眼看就要颗粒无收。村民急得找到张敏敏,声音里满是无助:“张书记,咱这地咋弄,今年的收成要泡汤了!”
“这个排灌站不修好,我真就在村里抬不起头。”看着积水的农田,张敏敏心里不是滋味。正巧此时,省派第一书记单川到村帮扶,两人立刻组队“攻坚”:白天顶着烈日去排灌站勘察,晚上熬夜查资料、写报告,争取专项资金。终于,在两人的努力下,修缮资金到位,排灌站换上了新设备,今年还把村里的沟渠都修了一遍。“现在好了,天旱能浇、下雨能排,再也不用怕庄稼‘渴死’‘淹死’了!”今年夏天,看着绿油油的稻田,村民们欣慰地说。
以创新谋发展,用智慧破困局
解决了“灌溉难题”,张敏敏和单川又开始琢磨“增产增收”。她得知江苏省农科院培育的“南梗9308”水稻品种适合苏北气候,立刻带着村干部去考察,还邀请专家到村指导,率先在齐庙村建成种植示范区。
“这个品种分蘖力强、抗倒性好,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能达1500斤,比传统品种增产15%!”说起水稻长势,张敏敏难掩喜悦。更让人振奋的是,2025年初,齐庙村与南京医科大学签订7万斤优质大米采购协议,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高校餐桌”的直达。“以前种稻子怕卖不出去,现在有了订单,价格也稳定,咱种粮更有底气了!”村民们的笑容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一旁的荷塘里正上演着一地多收益的生态奇迹。40亩“太空莲36号”水果莲蓬颗粒饱满。张敏敏算了一笔账:“莲蓬亩产700多斤,市场价最高时每斤能到20元出头,最低也有7元。仅莲蓬一项,亩均收益就比单一种植翻几倍,我们还有莲藕、荷叶的附加值,荷塘里的小龙虾、四周的桃树也是额外收益,这样算下来,综合效益十分可观。”
荷塘更是“自然课堂”,齐庙村依托荷塘开发亲子研学项目。暑假期间,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生态循环原理、体验莲蓬采摘。这种农文旅融合模式不仅为村庄带来人气,还催生出导游、讲师、手工艺品制作等新职业。
近三年的时光里,齐庙村迎来了许多变化:杂乱的小区变整洁了,留守妇女有活干了,农田收成提高了,村民的脸上笑容多了。而张敏敏,这个曾经的“外乡人”,早已把根扎在了这里。她说:“齐庙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村民,都让我放不下。只要能为村里多做一点事,让村民的日子更好一点,再辛苦也值得。”
■记者手记
乡村治理靠的正是用真心换民心,经济发展也需有基础铺垫,张敏敏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齐庙村的乡村振兴之路铺就坚实的基石。
走在齐庙村的乡间小路上,稻田翻涌着绿浪,荷塘里飘出清香。在张敏敏的带领下,这个位于丰县“北大门”的村庄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绘就着和美乡村建设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