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永康 通讯员 方美侠
窗外蝉鸣阵阵,屋内墨香氤氲。丰县华山镇赵屯村党群服务中心窗明几净,孩子们屏息凝神,铅笔尖在田字格上缓缓划过,留下工整的横竖撇捺。江苏师范大学“绘青春”志愿服务队的“小老师”俯下身,手指轻点孩子的手腕:“横要平,像挑水的扁担;竖得直,像咱村后那棵老杨树——字里有筋骨,做人更要有担当!”简单一句话,把一堂普通的书法课讲成了浸润人心的“人生课”。
把课堂搬进“红色堡垒”
别看这间党员活动室不大,它可是赵屯村名副其实的“红色心脏”,如今更成了孩子们暑期学习的“文化乐园”——江苏师范大学志愿服务队在这里为孩子们开设了暑期硬笔小课堂。
去年,江苏师范大学机关党委第三党支部和赵屯村总支部委员会“手拉手”结对子,赵屯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强当起“红娘”,把大学里的“七彩绘梦”直接嫁接到田埂上。
志愿者们创新打造“党建+美育”模式,把书法口诀编成童谣:“点像瓜子圆又甜,横似扁担挑泰山……”孩子们一边念,一边写,稚嫩的小手写下的第一句诗,正是“红军不怕远征难”。
书法课间隙,志愿者还会搬出“彩蛋”——讲述华山阻击战和范子侠将军的故事。这些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让历史的烽烟穿越时空,在活动室内激荡起崇敬的涟漪。讲到动情处,孩子们攥紧了铅笔,仿佛那支笔就是当年的步枪,一笔一画都在向英雄敬礼。
“桃烦恼”遇上“最强大脑”
“村里的桃甜得能溢出水,可就是缺个好包装,卖不出去,你们大学生脑子活,快给咱想想办法。”赵屯村党总支书记王宝军皱着眉头道出了村民们共同的心声。
一句话,点燃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在村党组织的牵线下,大学生“设计师”深入调研桃子产业发展的痛难点,面对赵屯村好桃缺好包装的烦恼,他们提取丰县汉文化元素,设计出电商标准箱、礼品精装等方案。
两天后,大学生们把丰县汉画像石里的“车马出行图”请下墙壁,当印有“汉风桃韵”字样的新包装亮相时,村民周大爷抚摸着箱体笑得合不拢嘴:“好桃子终于有了好‘衣裳’!”这套“文化+农业+设计”方案,不仅为当地桃子穿上了“文化新衣”,更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赋能产业、文化助力增收致富的赵屯新路”。
整面墙变成“艺术长廊”
对志愿者们来说,最艰巨的考验,莫过于烈日下的墙绘创作。他们以赵屯村党建品牌“屯心聚力,赵到幸福”为主题,连续多日奋战在村头巷尾,要把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一笔一画绘在墙上。
从晨曦微露到星斗满天,铅笔起稿、颜料调和、细节雕琢……汗水滴落在200平方米的墙面上,最终化作稻浪翻涌的田园风光、孩童嬉戏的生动场景。原本斑驳旧墙,蜕变成了承载着村民期盼的“艺术长廊”。
墙绘落成那天,赵屯村党总支特意举办“‘赵’出美好”主题党日活动。相机架起,快门按下,村民们的灿烂笑脸和墙上的彩绘同框定格。这场看得见、摸得着的党建实践,成为凝聚人心、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傍晚,夕阳把天边染成温柔的桃色。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在彩绘墙前合影。蝉鸣声再次响起,却没了白日的聒噪,反倒像在为这场“党建+美育”的乡村振兴协奏曲,轻轻打着节拍。赵屯村的微风里,裹着墨香、果香和村民的笑声,吹向远方的田野——那里,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才刚刚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