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9个,新增高标准农田11.03万亩,夏粮面积达64.74万亩,总产5.5亿斤。大力培育“果菌菜牧木”五大产业集群,年总产值达310亿元。深入实施果业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了10个精品果业示范园区;成功申报全国大蒜产业集群项目,完成设施菜菌提档升级工程1.5万亩,特种蔬菜面积达68万亩;新扩建规模养殖场8个,汉羊牧业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全县生猪存栏28.6万头,出栏40.6万头;青山羊、粉丝、牛蒡、韭黄、毛木耳、葡萄、稻虾养殖、芦笋等特色富民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农业重大项目实施水平飞跃提升。完成农业招商项目39个,实现投资12.2亿元。实施农业重大产业项目11个,总投资21.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17.5亿元,凯佳食品每年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大红食品每日30万只肉鸡集中屠宰深加工项目等重点项目年底竣工投产。总投资3.8亿元配有4000吨级一站式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的中国农批——丰县市场10月份运营,全县农产品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大格局。
生态经济强势发展。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实施生态旅游重点项目27个,民宿、休闲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工程建设加速推进。以220公里美丽公路建设为主线,布局完成100个“全域旅游自摘园”建设,实现新增农业休闲观光人数98万人次,休闲农业综合收入年3.5亿元,同比增长23.1%,以生态产业化同步实现农村美和农民富。
深化农村垃圾治理。全面实行农村环卫市场化保洁,农村生活垃圾确保日产日清,基本消除农村垃圾乱扔、污水乱排、乱堆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加大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力度。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杂物86万方,拆除村内乱搭乱建、残垣断壁、危房旧房等43万余平方米,规范整治线杆线缆8300余处。新增改造卫生户厕5.3万户,农村改厕普及率达到90%以上,新(改)建农村公厕200座,水冲式公厕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面整治黑臭水体,清理沟渠370公里,治理坑塘650个,全面完成236个村农村污水治理任务,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5%,镇级污水处理厂运行实现全覆盖。
深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创建。积极开展“百千万美丽庭院”创建活动,评比五星级美丽庭院500户、四星级2000户;新建美丽宜居村36个,建成省市级美丽宜居村165个,创建省、市特色田园乡村10个,打造了师寨镇小韩村、顺河镇孙岔楼村、孙楼街道陈楼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样板。
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环境整治、扶贫济困、疫情防控宣传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57场,举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宣讲50场、道德讲堂2期744余场,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500余次。高标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个、实践站372个。
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大力举办“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城乡文艺汇演。加强乡贤文化建设,组建乡贤队伍,全面推广“乡贤理事会”制度,引导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旗帜鲜明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等陈规陋习,大力推行丧事“一碗菜”模式、海子崖“喜事堂”做法,群众文明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大力开展“孝老爱亲”行动。在全县12个试点村开展孝老爱亲文艺演出、孝老爱亲家风家道公益宣讲、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回宣讲三大主题活动,发放孝老爱亲倡议书,组织开展孝老爱亲志愿服务活动,全年发放孝老爱亲奖补资金719.658万元,惠及1.5万多名建档立卡低收入老人。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实施“红旗飘起来、组织强起来、党员带起来、事业兴起来”党建引领工程,推行“四位一体”社会善治模式,实施“350”优秀年轻干部跟踪培养计划、乡村振兴领头雁“333”工程,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能力。调整村级党组织书记123名,面向社会公开招录100名村干部,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000名,50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70.5%,“一肩挑”比例提升至94.35%。全面启动村(社区)“两委”换届,建立县镇换届“双联直挂”责任制。
不断强化数字赋能。超前布局“数字丰县”和城市大脑建设,在全省率先组建县级公共数据中心,在各镇(街道)、各部门均设立大数据科室,大力推进“全民在线”,优化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大数据分析研判,高标准推进数字产业发展,入选省大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试验区。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县民主法治示范村占比达48.92%。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展开扫黑除恶大决战,构建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安全网。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363个涉农村(居)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31亿元,比去年增长22.6%;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实现达标20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的达到219个,占比60.3%。编排实施新一轮湖西片区提升突破重点工程项目85个,湖西片区公共服务水平和整体面貌彻底改善。
大力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四化同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实施农房项目38个,改善农房7000余户。
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15公里,改造危桥10座,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每年安排5000万元奖补资金保障项目推进,年底前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6.5万平方米以上。大力实施农村饮水管网提档升级工程,新铺设管道919.23千米,实现一体化供水入户率100%。大力推进农村学生进城入镇上学,新增城区学位10400个。全力打造医疗高地,大力引进高层次医疗专家团队和专科人才,创成市级农村区域医疗中心4个。
数字乡村建设领跑全国。瞄准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发展目标,探索了具有丰县特色的“11358”数字乡村建设路径,八大平台建设初具雏形,在全国县域范围内呈现领跑态势。
“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成效明显。通过动员部署、主动对接,全县达成企村联建数336组,其中县内企业实现对接96组,县外企业实现对接22组,企村完成签约82组,共形成意向投资项目16个,达成意向投资额2000余万元,省审定通过的实施项目90个,联建覆盖率达26.23%。
“三乡工程”硕果累累。实施“三乡工程”项目35个,完成投资18.47亿元,其中,人才下乡项目2个,能人返乡项目13个,资本兴乡项目17个;设立“三乡工程”专项资金2000万元,加快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努力打造具有丰县特色的城乡互补、工农互促、三产融合、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